阅读历史 |

第1148章(1 / 2)

加入书签

“是么?”荀谌笑了一声。他觉得荀彧有些太紧张了,对天子也有些不切实际的推崇。在军营之中,将天子比作名将,有何不妥?

“名将治兵,治的是身。天子治兵,治的是心。”

“如何治心?”

“御营将士,既有西凉羌胡,又有黄巾旧部,还有不少是刚刚入籍的胡虏。”荀彧扬扬下巴。“你能看得出区别么?”

荀谌四处看了看,有些头疼。

这些将士衣着都一样,精气神也差不多,一时之间,根本分辨不出。

天子能将这些人捏成一团,并且练成精锐,的确不容易。

两人来到御帐前,再次报名请入。话音未落,帐内便响起了天子的笑声。

“荀府尹不远千里而来,可是找到了实现王道的办法?”

说话间,帐门一掀,刘协从里面走了出来。看到荀谌,他愣了一下。

“这位是……”

荀彧连忙上前行礼。“陛下,这是臣的四兄荀谌,字友若。送袁绍归故里之后,他又赴长安参与论讲。这次随臣一起前来见驾。刚才臣一时疏忽,未曾向刘琮交待他的姓名,还请陛下见谅。”

“原来是你啊,久仰,久仰。”刘协嘴角挑起一抹淡淡的笑意,示意荀彧兄弟入帐。“你们既然遇到了士孙君荣,想必也知道邺城的事了。这次来,正好与家人见面,也算是适逢其会。”

“陛下有征无战,乃冀州之幸,天下之幸。”

来到帐中,刘协赐了坐,没有着急问荀彧的来意,先问起了荀谌在长安的见闻。

荀谌说了几句。

这段时间在长安,他的见闻的确不少,甚至可以算得上大开眼界。只是此时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件事:党事,没心思提其他的见闻。

从长安出发,到见到天子,他们一路行色匆匆,也没时间关注最新的邸报,不知道《党锢列传》有没有出新的内容,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向天子提供与党事有关的信息。

按理说,邸报发行之后,天下党人——或者党人的敌人——应该会闻风而动才对,大量的秘闻、信息可能已经送到了天子面前。

这也是他想见天子之前先见袁衡的原因之一。

袁衡与蔡琰交好,而蔡琰正是主持《党锢列传》编写的人。见过袁衡,至少可以了解进度。如果能和苑珪见一面,那就更好了。

但荀彧不同意,直接拉着他来见天子了。

见荀谌不肯说,荀彧便开了口。

“陛下,臣兄弟二人此次赶来,主要有两件事:一与邺城内的家人有关。如今他们已经安然无恙,实在是万幸。一与党事有关。臣读到了邸报上的文章,有些话如梗在喉,不得不言,所以来见驾,请陛下当面指正。”

刘协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荀府尹这么急切,甚至等不及书信往来,想必是非常重要的事。也好,说起党人,颍川荀氏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你既然来了,我们就敞开了谈,谈个痛快。”

“谢陛下。”荀彧躬身致谢,正准备开口,却被刘协阻止了。

“这么重大的事,恐怕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解决的。此外,这件事由蔡令史主持,自然要请蔡令史旁听,并负责记录,作为将来著史的资料。你们也累了,先休息一下,待会儿参加献俘,与亲朋故旧见个面。等处理完了这些俗务,再找个时间细谈党事。”

底气不足

荀谌心情很复杂。

天子不想现在就谈,给了他一个缓冲的机会,这当然是好事。

可是天子语气中的调侃之意如此明显,邺城内的汝颍人也有意无意地被归为俘虏一类,显然没把他放在眼里,也不打算给荀彧面子。

这可怎么办?

荀谌在一旁发呆,荀彧却和刘协说起了今天河东的收成。

他原本有些担心。今年春夏之际雨水少,影响了麦苗生长,今年的收成比去年低了一些。

刘协很惊讶。

虽说河东的粮食还没有运到,但相关的文书他已经收到了。河东缴纳的粮赋并不比去年少,甚至还多了一些。

尤其是钱,比去年多了近两成。

“陛下,这有两个原因。”荀彧解释道:“一是百姓感激陛下之情,希望能助陛下一臂之力,还是按去年的数额缴纳。二是今年麦子收成虽不好,蚕桑却大获丰收,仅桑椹就收了近十万石,能代替不少粮食。如今户户有桑,妇人在织坊做工,收成不亚于种地,各种税自然也多。”

说到这些,荀彧心情大好。“也正因为种桑养蚕有利可图,河东大族也明白了陛下的深谋远虑。不少人主动度田,交出了多占的土地,补足往年的租赋。如今河东钱粮充足,百姓安居乐业,皆是陛下所赐。”

刘协命人取出河东郡的文书,又认真看了一遍。

说心里话,他多少是有些失望的。

荀彧的能力没话说,但他的立场还是有问题。这么多年了,河东那些大族还占着多余的土地不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