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20章(1 / 2)

加入书签

当然,比起袁敏来,他的专业还是不太够。

所以,他想和韩遂商量,等秋汛结束,将袁敏调到司空府,让他去冀州负责运河的事。

韩遂没什么意见,表示袁敏本来就属于司空府的下属,你想怎么调都行。

反正袁敏负责了几年秋汛,附近郡县该受训的人员已经都接受过相应的培训,袁敏本人亲著的治水专著即将付梓,大家按照指导,再及时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商讨,有没有袁敏在场没什么区别。

韩遂说着,取出一部手稿,递给周忠。

“我虽然不太懂水利,看了也收益良多。司空是行家,想必会有更高深的意见。还请司空过目斧正,以期减少讹误。若能作序,那就更好了。”

周忠接过一看,原来是袁敏写的书,一部分是讲述治水的历史,一直追溯到鲧、禹父子;一部分是讲兖豫二州的地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部书的字迹很规矩,应该是定稿,但上面还有些眉批,字迹与正文不同。

周忠稍一琢磨,就猜到了应该是韩遂的笔迹。

韩遂这是想借着袁敏的专著留名,又底气不足,所以想拉着他这个司空作序,顺便将他的名字写进序文。

“袁君既是司空府的一员,这就是我份内之事,岂能推辞。”周忠笑着接过书稿。“我先带着,路上拜读,读完后派人将书稿及序文送回。”

道术异同

离开睢阳后,周忠带着荀悦一路赶往南阳。

他仔细翻阅了袁敏的专著,还邀荀悦一起看。

严格来说,袁敏的文字不算上乘,对历史的考据也不够严谨,真正出彩的地方反倒是具体的治水手段。即使是周忠这半专业的眼光来看,袁敏的这些手段也是推陈出新,有很多是前人所未见。

荀悦对水利不太熟悉,很多内容是半懂不懂,但他对袁敏这种实地求证的态度非常赞赏。在他看来,儒门欠缺的就是这种实证精神,如果前人也能像袁敏这样验证一下经典,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就不可能以讹传讹,一直流传到现在。

周忠听了,暗自皱眉。

他觉得荀悦受打击太大,有些魔怔了,或者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搞不清道与术的异同。

但是有一点,他还是赞同的。

没有实践经验的儒生难堪大用。

为了劝解荀悦,周忠说了一个故事,前朝名臣黄霸。

黄霸是睢阳人,孝宣朝曾担任颍川太守,荀悦并不陌生。但有些事,他却不如周忠熟悉。

黄霸担任颍川太守时,治绩为天下第一,可谓是能吏的代表。但黄霸后来接替邴吉为相,不仅建树不多,而且风评下降,甚至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主要原因就是黄霸精于治术,却昧于治道。他出身小吏,精通律法,经学的底子却不扎实。人到中年,才在狱中从夏侯胜学《尚书》。虽有好学之心,但习气已成,难成大器。

所以,术固然要重,道更不能轻视。

对周忠的观点,荀悦没有反对,却也没有表示赞同。

他要想一想,至少要研究一下黄霸的事迹再说。

周忠一家之言,又不是史书,无法作为凭据。

好在蔡琰随行,荀悦就找到了蔡琰,希望能调阅有关的史书。黄霸虽是前朝名臣,传记却藏在兰台,并没有公布于世。即使荀悦号为读书种子,也没有机会接触到。

蔡琰觉得好奇,便多问了两句。

荀悦将情况说了一遍,蔡琰便笑了,让袁衡找出《汉书》中的《循吏传》、《酷吏传》,一并交给荀悦。

“荀君欲明黄霸事,当通读《循吏传》,知其全貌。进而读《酷吏传》,两相印证,叩其两端,或能允持其中。”

荀悦躬身致谢,抱着书走了。

看着荀悦仿佛不堪重负的背影,蔡琰对袁衡说道:“天子撒下去的种子又有一颗萌芽了。”

袁衡看看蔡琰,笑而不语。

——

河南尹荀彧赶到宛城,与刘协相见。

倏忽又是一年,荀彧的精神面貌大有不同。

河南今年的情况不错,户口增长喜人。一方面是流亡他乡的百姓渐次回归,一方面是大量新编户——也就是之前投降的鲜卑、匈奴俘虏归化。

当然,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心。

胡虏大量迁入中原,尤其是曾经的京畿之地,会不会酿成隐患?

荀彧特地赶到南阳来,就是想和刘协商量这件事。

他的建议是控制胡虏的人口,尽可能将边疆的百姓迁入,填补京畿户口的不足。

这就需要河东、太原等郡配合,控制户口的迁移。

度田之后,流民渐少,大多数人都已经安家落户,再进行迁徙,难免会有些麻烦。太守府不出面,百姓是不太可能主动迁的。

刘协没有立刻给出答复,他建议由司徒府先商量,然后在朝会时一起讨论。

谈完了公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