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笼中鸟(2 / 3)

加入书签

…”赵锦宁一手握住颂茴的胳膊,小声说,“你听…”

颂茴闻言,倾耳细听,外头除了风雪声,隐约还夹杂着铁器清脆的叩击声。

不多不少,统共四声。

颂茴一凛,“殿下,这是…”

赵锦宁不曾平复的心慌被这声音扰的七上八下,再思方才梦境,更加惶恐,但觉寒意通体,前胸后背皆是一片冰凉,她把着颂茴的胳膊这只手抖得厉害,喉间哽咽,颤声道:“是云板…出事了。”

天亮之后,大雪犹是未停。

颂茴到前殿打听消息迟迟不归,赵锦宁心神不宁,戴上兜帽出了房门。

走至廊下,远远瞧着颂茴打着油纸伞走了过来,她疾走两步迎上前,凛然问道:“怎么样?”

颂茴见她鸭卵青兜帽底下的脸色比空中雪还要苍白,忙举伞撑在她头顶,满脸哀容道:“殿下万岁爷”

她后面几个字猝然被震天动地的丧钟声盖住。

赵锦宁一惊,抬头望向钟声传来的方向。

丧音如焦雷一般,盘旋在乌沉沉上空,经久不散,两下,三下赵锦宁在心里惘惘数着,钟声足足响了四十五下。

隔着高耸朱墙、山峦一般参差错落的重檐殿脊,她既看不到高搭的丧棚、重迭的孝幔。也看不到浑身缟素跪地痛哭的众位妃嫔,臣子,宫女太监们。

她被爹爹遗忘在尘世,遗忘在咸熙宫,她什么都看不到。

赵锦宁怔怔的看着这四四方方的天,只觉得自己前路渺茫如同这天一样,灰暗不明。

一阵急风卷着细雪迎面刮来,吹落了她头顶的兜帽,雪沫子扑了满脸,被涌出眼眶的热泪一消融冰冷刺骨的留在腮畔。

赵锦宁禁不住打了个寒颤,身子抖个不住,颂茴急忙搀她:“万岁爷已登仙界,还望殿下万万保重玉体,身子要紧先回屋吧。”

她木木的没搭腔,僵直身体仿若戏台子上的皮影,半点不由自己,颂茴扶着她一步一步地走回屋内,她才略微缓和下来,喃喃道:“颂茴,我好冷啊,好冷啊…”

颂茴赶忙搓搓赵锦宁冻得通红的手,见她脸色煞白,就连嘴唇都微微发紫,着急忙慌的铺好了锦被,将她扶到床上,给她脱了洇湿的鞋袜,灌了个汤婆子塞到被窝,仔仔细细地掖好被角,“殿下…可还觉得冷?”

赵锦宁倚着床头,冷的唇舌发颤,“冷…”

颂茴忙道:“奴婢这就去给您熬碗姜汤。”

姜汤很快送到赵锦宁手里,她捧着瓷碗,小口小口的喝着,丝毫没嫌恶辛辣难闻的气味,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的尽数喝净。

颂茴接过空碗,听赵锦宁声气弱弱的吩咐:“颂茴,你下去吧,我想一个人待会。”

颂茴颇为担忧看了赵锦宁一眼,“殿下,就让奴婢留下侍奉您罢。”

赵锦宁摇摇头,“我想睡会儿。”

颂茴颔首,脚步轻轻的带上了门。

赵锦宁喝了一大碗姜汤,躺下后,暖汤在肚里晃荡的翻江倒海,她盯着头顶的帐子,忧心大过了伤心。

生姜驱寒,能暖的了身却暖不了心。

爹爹宾天,她仍关在咸熙宫,可见爹爹临走前都未曾想起她。

她该不会要关在这里一辈子吧?

大仇未报,心愿未了,她怎能困在这里老死?

赵锦宁茕茕孤立在咸熙宫,看不清前景,而偌大的紫禁城业经换了新主人,辰王赵倝在大行皇帝灵前登基,成为本朝第八位皇帝。

帝王驾崩,举国哀悼,京城内外上到臣子下到百姓全都沉浸在无限悲痛中,未必是真心敬爱这位多年不上朝,无为而治的皇帝。只不过东厂耳目遍布,谁也不想被扣上一顶不敬先帝的帽子,因此连年也不曾好生过得。直到钦天监择了吉日,礼部、司礼监、尚宝司、教坊司等开始筹划新皇登基大典人人这才微微松了一口气。

登基大典定在正月十八,到真真是大吉之日,彤云密布多日却在这一天放晴。金乌破云而出,朝晖遍洒大地,每一座宫殿上方的琉璃瓦脊都在泛着金光,光华夺目,一派灿烂辉煌的美好景象。

众人都称颂新皇德厚流光,必定承平盛世,国泰民安。

赵倝心中大喜,遂下诏大赦天下,定年号为盛乾。

前朝后宫忙成一团,压根没人想起咸熙宫里还关着位公主。

赵锦宁跪坐在蒲团上,两手捻着一串一百零八颗紫檀佛珠,时不时翻一翻手边的经书,口里低声呢喃着经文,拇指掐珠,念一句拨一颗珠子。

她是不信三清如来佛的,信佛的人,要么内心慈悲,怜悯众生。要么作恶太多,求得心安理得,至于她为何突然想起念经,那大概是做给别人看的,顺便也尽一尽当女儿的孝心,毕竟爹爹也曾给了她无限宠爱。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大片和煦暖光涌了进来。

颂茴打眼就见,门前光影里,虔诚跪着个姑娘,她一身素色袄裙,天然未雕饰,满头青丝仅用一根木簪绾着,浸在明光中的脸庞如清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