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02节(3 / 4)

加入书签

多。

陆上的消耗,已经让朝廷亏到吐血了,再来个海上“双管齐下”,大汉血再厚也不够流啊……

而一旦封国既成,朝廷能干涉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刘皇帝毕竟不是真的要把他的子孙们发配流放,还指望着他们能成就一番事业了。

大汉朝廷从来不缺乏忧患有识之士,有鉴于刘皇帝分封之策中诸多问题及隐患,一些忠臣贤士们是很难坐住的,上奏的谏章是像雪花一般投向政事堂,刘皇帝的御案上各种建言也是纷至沓来,好好的上元休沐,搞得比平时还忙,人声鼎沸,乃至乌烟瘴气。

当然,在长时间与刘皇帝打交道的过程中,屡经鞭策调教的臣僚们也都有了经验,此番自然也学乖了。直接谏阻,反对皇帝陛下的决策,除了王禹偁等少数头铁娃,已经没人敢这么干了,在最近这些年尤为明显。

直接反对不行,但拐弯抹角、旁敲侧击,可就是花样百出了,刘皇帝毕竟没有关闭言路。而在这股谏言潮中,还诞生了不少文彩斐然的名篇,其中有些见解也非清流们的高谈阔论,是真具备一定见地的。

当群情汹涌的情形再度出现在朝中时,即便是刘皇帝,也不得不多加留心。

春寒还未褪去,垂拱殿内,刘皇帝还是一身加厚的装扮,仍旧以一个佝偻的姿势站在舆图前,眉头紧锁,面色深沉。

内阁大学士宋准侍候在一旁,低头束手,小心翼翼,不敢打扰刘皇帝。宋准已经五十岁了,但还是如十几年前一般风度翩翩,气质出众,卖相让人容易心生好感。

宋准是状元出身,由于丰富的基层职吏经验,高中之后即被委以实职,还曾成为刘旸身边的四名随侍属官之一,后来外放升迁,也是从州府做起,奉调入京前,已官至京西道布政副使。

去年冬被选调进京,后被刘皇帝想起了,直接召到身边任内阁大学士,给刘皇帝做秘书。很多人都为宋准的际遇感到羡慕了,内阁大学士显然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未来的前途显然是光明一片,青云直上,指日可待。五十岁出头的部司长官或一道主官,在当下的大汉政坛,是足够瞩目的了!

隔着不远,那张大气的铜制御案上堆放着小山一般的奏章,有些刘皇帝阅览过,但大部分是没看的,也没兴趣再看了,左右不过是针砭时政、谏言献策者,甚至不乏一些表面恭顺,暗怀指桑骂槐、借古讽今的人,那股味,刘皇帝嗅得真真的……

宰相们的异见

如枯木一般地从沉思中醒来,刘皇帝只一个抬手的动作,便让宋准心头微颤:“政事堂诸宰臣的奏章都到了吧,说说看,对于此次分封,他们是什么态度?”

闻问,宋准迅速稳定下心绪,拱手道来:“禀陛下,小赵相公盛赞陛下宏图远略、高瞻远瞩,对分封之议极力赞同,并提出迅速推动诸封国建立的意见……”

如今政事堂中有二赵,而宋准口中的“小赵相公”指的自然是广阳伯赵匡义了,不过他话还没说完,刘皇帝便忍不住问道:“赵匡义居然如此积极赞同,说说看,具体提出了什么建议?”

眼皮子抬了下,宋准道来:“小赵相公奏章中建议,如欲分封诸国,还当先行清剿治安,将诸国封地那些不服王化的蛮邦夷国、土著野人都清理掉,形成稳定局面,为皇子们扫清就国障碍;

另外,小赵相公建议,进一步推动海外移民,并改过去放任自流为针对移民,南洋诸封国每一国当有五十万到一百万移民,方可保证诸国在海外立足之基。

同时,除了过去的农商移民,还当推动中下层官吏、士林、教职人员、医师生、药工及其他手工业者踊跃南下,以填充封国,夯实统治……”

听完宋准对赵匡义建议的描述,刘皇帝沉默了好一会儿,方才语气生硬地说道:“咱咱们的小赵相公,似乎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口气也很大啊,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移民……你说说看,赵匡义是存着怎样的考虑?”

面对刘皇帝这个问题,宋准明显愣了下,他多年在外任职,对中枢上层尤其是帝相之间的关系状态自然没什么把握,此番调任回京任内阁大学士还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大汉的核心统治阶层。

但足够的政治敏感性是跻身高层的必要素质,宋准显然是具备了,而皇帝此时的口吻中,分明带有一些对赵匡义的猜疑。按纳住心头的涟漪,宋准稳住心神,小心地回道:“小赵相公想来是遵从陛下意旨!”

“诏书都还未正式起草颁布,何来的意旨?”刘皇帝淡淡地说道。

或许是年纪到了缘故,又或许是心中始终存有芥蒂,如今的刘皇帝看赵匡义是越看他越不爽,其任何言行都可能引发刘皇帝的揣测。

比如此次分封之事,赵匡义在态度上表现得如此积极,刘皇帝就忍不住想,他究竟是刻意迎合自己,还是暗怀其他什么考量。倘若是前者,他迎合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若是后者,其中又有什么自己不曾顾及的枝节抑或干脆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阴谋……

当刘皇帝对赵匡义持这等心态时,这个勋贵集团的代言人之一,赵家军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