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顺治朝后宫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制度,即“服缎正数”。所谓“服缎疋数”,指的是后宫人员每年从宫廷获得缎匹、布匹的数量。若每年获得五匹缎,则称“服五匹缎”;若每年获得五匹布,则称“服五匹布”。2当时的宫廷通过服缎疋数这种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后宫人员的等级,并以此来决定各种礼仪待遇。值得注意的是,顺治朝的服缎疋数并不是后宫主位所专有,内廷的妇差、使女,以至于临时由外藩来到清廷
——————————
1《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九年九月初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2谨按,服段者身份高于服布者,后宫主位一般均服缎。故而在当时的宫廷中,一位后宫人员“服缎”还是“服布”,是十分重要的分野。
的公主、福晋等,也均拥有服缎疋数。在康熙朝之后形成的宫分制度中,虽然亦规定了官女子以及乳母等妇差的宫分,但是在宫分制度中,使女和妇差的宫分水平均明显低于后宫主位。顺治朝的服缎疋数则不然,当时宫中的高级妇差的服缎正数可能还要高于一些后宫主位,所享受的待遇亦是如此。
如前文所叙,太宗的庶妃奇垒氏在康熙三十年薨逝,她的位分等级是格格级,生前服二十匹缎,薨逝后按照服三十匹缎的标准治丧。而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薨逝的苏麻喇额涅格格(sua eniye ),即苏麻喇妈妈、苏麻喇姑,她的身份只是孝庄文皇后身边的高级妇差,但是其生前亦服二十匹缎,薨逝后也是按照服三十匹缎的标准治丧。单以服缎疋数来讲,太宗庶妃奇垒氏与苏麻喇姑的等级相同,但是以身份来讲,前者作为太宗庶妃属于后宫主位,后者则仅是妇差。在此背景之下,如果单凭服缎疋数进行分析,研究者很难区分二者身份的不同,这也是目前利用《奏销档》等档案整理后宫主位信息的重要障碍。
顺治朝这种服缎疋数制度,实际上是细化后宫位分等级制度的一种尝试。自康熙朝之后,服缎疋数制度被融入宫分制度之内,成为宫分制度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世祖顺治朝后宫主位的位分等级,亦很难使用清中后期所固化的“贵人”“常在”等位分进行简单、直接的比对。以后宫主位专属内管领1为例,乾隆朝定制之后,只有嫔及以上位分的后宫主位才分配有专属内管领。而内务府《奏销档》等档案显示,顺治朝晚期,福晋级庶妃各分配有一位或两位专属内管领,小福晋及以下则无。康熙朝中前期,妃位各分配有一位专属内管领,嫔位则每两位分配有一位专属内管领。康熙中后期,改为嫔位各分配有一位专属内管领。以此推算,顺治朝福晋级庶妃的待遇几乎超过后来的妃位,与贵妃位相近。而在服缎足数上,顺治朝福晋级庶妃服三十匹缎,只与康乾时期嫔位相等。这即是具体时间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无法简单地进行比对。
——————————
1谨按,后宫主位专属的内管领,在乾隆期之后称为“专奉内管领”,指的是由内务府派出一位或数位内管领以专门服务于某位高级后合全位。但需要指出的是,乾隆朝之后的“专奉内管领”,在功能等方面已经与清初不同。
表2-5顺治一朝的后宫制度
类别位分大类位分称呼附注
嫡室皇后
有册封之主位皇贵妃
贵妃实际未执行
皇妃(妃)实际执行情况不明
嫔实际未执行
无册封之主位(庶妃)福晋福晋多为蒙古王公之女
福晋或格格小福晋多为生育过子女之庶妃
格格格格一般未生育过子女
顺治一朝的后宫制度具有相当的草创性质。不过,这种以入关前“嫡室”“侧室”“妾室(含侍婢)”三个等级为基础,发展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福晋、小福晋、格格八等级的结构,正是康熙、雍正两朝的进一步细化后宫主位位分等级的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入关前的“再醮”等习俗,顺治朝后宫依然采取容许态度,最为世祖所宠爱的孝献皇后,目前即认为是作为寡妇再醮而入宫的。
二、清圣祖康熙帝时期
清圣祖康熙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清代后宫主位的位分等级制度在这一时期经过长足的施行和调整,开始逐渐规范化。
清圣祖对其后宫主位进行册封,经常是采取“批次”的方法。除个别情况为单独册封外,其余均是在同一批次内册封数人。从康熙四年(1665年)娶进元后孝诚仁皇后开始,康熙朝后宫一共进行过四次大型册封,分别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此处以这四次册封作为节点,将康熙一朝划分为几个时间段,简述其后宫主位位分等级之发展。
(一)第一阶段康熙四年至十五年(1676年)
康熙四年,圣祖康熙帝迎娶孝诚仁皇后之后,其后宫主位逐渐增多,却均没有进行正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