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3节(2 / 3)

加入书签

说的没错。”

“——最终,最终形成完整的系列电影,也是中国第一个系列的历史电影,所以你叫它,中国往事?”

“是的。”

郝冰张大嘴,下意识去看自己的录音笔是否在正常工作。这是一个如此宏大的计划,出自一个正在赶行程的年轻人之口,以至于郝冰原有的问题都被打散了,他只想在采访时间内尽可能要到更多的料。

中国有没有往事系列的电影呢?

其实是有的,一代代电影导演都想尝试,但是,他们或是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或是受限于自身的技术水平,最终没有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因为这个目标实在是非常困难,不同时期的电影,却要同时在票房和艺术成就上达到上佳,一炮也不能哑。

否则前功尽弃。

《让子弹飞》之后,姜纹还计划拍摄两部电影,这实际上就是姜纹对于这个究极问题的回答,他想要当这个扛旗的人。

——能不能成功呢?

悬。

郝冰心潮澎湃起来,此刻他脑子里已经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简直想马上伏低身子写,他问方沂:

“我们都知道去年真正的名人榜第一是谁,所以,方导演,如果给你重排的机会,你会不会愿意要这个机会。”

“当然愿意。”

“是要排第一名吗?”

方沂哑然失笑,“不是。我希望我排到几十名开外,一百名一千名也无所谓。”

这和郝冰的认知相冲突,因为方沂会有这种“中国往事”的宏伟计划,他就大概率是一个喜好名声,喜欢受捧的人,而他似乎不是这样。

郝冰忍不住直白的问了,“你有这么大的计划,而你却不想当中国的斯皮尔伯格吗?享尽荣誉和褒奖?而你却只是纯粹的想要拍电影?”

方沂:“说完全没想过那也太虚伪。但是,艺术工作者,应该是因伟大而享受到相称的名誉和褒奖,而不是因为拿到了榜单第一而反过来伟大。”

郝冰顿时大笑:“你这可比拿第一还要……”他用了个稍微有感情色彩的词,“还要霸道。因为你否定了榜单的价值,你把它当做餐后甜点了。”

方沂眼见快到影视基地了,否认道,“这是你说的,可不是我说的。”

“方导,你真是很特别的一个人,我觉得你很谦逊,但你有霸道的地方;我觉得你强势,但你又非常随和。”

方沂让真姐送这记者回去,但他坚持要下来看看影视基地,“我想拿到更多资料,说不定是我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报道。”

导演方沂的一天(一)】

郝冰到影视基地的这时候,基地正忙活两件大事。一个是亚洲最大摄影棚里对时代广场的复刻,希望能达到以假乱真,让观众看不出来的效果。

对于韩三坪来说,这是他投资四十亿之后拿得出手的蒸鸡;对于方沂来说,他训练出了一批有技术的熟练影视民工,而这一批人独立于港地和韩国团队,是纯粹的本土力量。

——如果现在时代广场可以搬到摄影棚,那么冰原上的朝战也可以搬到摄影棚,更多的场景都可以搬迁到这里,它将成为一系列恢弘电影巨制的起始点。

另一个是摆放了很久的集装箱,这个集装箱因为是露天存放,没有遮挡,连游客也能看到,因此有名气。

方沂的这场戏是在围观之下拍摄的。

郝冰花了一些时间转悠之后,就开始记随笔,行文结构用了一个以小见大的传记文经典套路。

“导演方沂的一天。”

就以这个为题目吧。

眼见着刚出院的方沂一边上妆换衣服,一边指挥全剧组按照他的想法调度,一切有条不紊。郝冰就咬住笔头,抽出空来拍照。

“1月份的时候,华夏影视的王忠磊参加了文化部牵头的中韩电影影展,这个影展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电影人前来……事实上成为了11年初各家制片公司的行动宣言。我当时并没有看到方沂导演,而他是去年的亚洲本土市场票房记录保持者。”

“这样的场合,他却没有来,我感到很错愕,后来了解到,原来比起罗列宣传片的各家制片商,他已经在开始新一部电影的拍摄。”

“让我们把视线回到一月份,在这场中韩电影展上,尽管方沂并不在,但人人都忍不住提到他。从釜山赶来的韩国导演李沧东和宝岛的电影导演侯孝贤两人同时谈到了方沂,他们的原话是:很难再见到这样,形体条件富有电影镜头感,而演员的真实演技和修养,却又能承担得起电影深度的年轻演员,他能拓宽导演的选材……我问他们,对于方沂的导演水平如何评价,他们却缄默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也许是导演间的骄傲吧,只有当方沂作为一个青年演员的时候,导演们才更能用正常的眼光去评价他,并且毫不吝啬溢美之词——这其实不太公平啊,他演艺事业的光辉有时遮蔽住了做导演的成就。”

“在这场影展上,华夏影视的王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