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自己干活的百姓们。
房屋被推倒,并不是它们都是危房,而是因为当下的吉林城正在进行重筑。
城内连接育苗田的供暖管道正在铺设,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修建的所有房屋都将有火墙和火道进行单独的街道供暖。
供暖燃烧后的水蒸气,将通过火道的倾斜角度,经过育苗田,流入松花江。
火道加上火墙,以及可以保温的马粪,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把热量更久的留在育苗田的范围,继而让育苗田在三月就能生长秧苗,继而在四月抛秧。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吉林城百姓过个较为温暖的冬季,也能让育苗田始终保持温热。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耗费燃料。
经过朱高煦的计算,吉林城五万余人,从十一月开始供暖,三月末停止,五个月时间里,总共需要二千余万斤柴。
由于数量庞大,因此即便可以满足,但也会把四周的树木砍伐一空。
好在对于柴的索取,朱高煦早就做好了明文规定,将松花江上游的山林做出了规划,把临近松花江的长白山脉划为二十个区域,每年换一个区域。
当然,这里的供暖自然是比不上后世的供暖系统,说白了也就是让屋子里能保持在零度以上,不可能达到后世供暖的屋内十八度以上。
但即便如此,这样的政策放在工业革命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了不起的仁政。
“城内火道的铺设都进行如何了?”
想起自己在吉林城的种种新政,朱高煦就有种自豪感。
“已经基本竣工,因此奴婢才询问是否需要翻修王府。”
亦失哈交代着,同时给出方案道:“奴婢以为,可以先拆前院,随后铺设前院火道,而后修建火墙,加盖房屋,让王妃她们从后院搬到前院,随后再拆后院,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