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58节(3 / 3)

是吃准了朝廷拿不出那么多胥吏来维持地方运转,只能依托士绅富户的关系来收取基本税收?

既然如此,那自己就用关外的学子来取代他们的作用,将税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摊丁入亩才是缓解百姓压力的办法,不过朱高煦要做的摊丁入亩和雍正要做的不同。

雍正的摊丁入亩,无非就是明代中后期地丁合一的升级版。

这项举措客观上是对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但这项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沉重的负担问题。

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还是豁除贱籍、地主佃户平等法律……这些东西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就是为了剥削百姓而达到充实国库的政策,而雍正的理念也是为了充实国库,而非改善民生。

摊丁入亩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地主与富农尚能维持,但拥有贫瘠的土地的贫农则入不敷出,反而造成了流民。

火耗归公是增加国库财政收入的手段,百姓的负担没有减轻,反倒更加沉重了。

废除贱籍,本质上就是为了向这群不用交税的贱籍收税。

至于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项政策很好,但怎么施行,能不能实现?

至少在朱高煦的印象里,这项政策就连雍正自己都只在部分地区实行过一段时间,然后就悄无声息的没了。

对农民收税,朱高煦还是那个看法,收税要从土地收,但同时要根据地方的情况不同,设置不同的税收门槛。

这点上,老朱对北方除山西,南方除江南外都做得很好。

亩产高的地方自然要多收,亩产少的地方便要少收。

说出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

想要把这套系统运转好,必须要有足够的基层税收官员,因此兴教育是能维持国家税收系统运转的前提。

在兴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牢牢掌控住这个教育系统,不然就会落得国子监的下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