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十三章 不请自来(1)(1 / 2)

早已经是夜半三更,可甘州城内的香烛味儿依旧延绵不绝,呛得人根本都推不开窗户。

“将那些和尚都看住喽!”

总兵官衙房之内,李景隆召集一干心腹人等,他站在窗前,神色隐晦难辨,低声道,“明日全赶了城外寺庙里头住,划给田地,不许他们招摇!”

不知为何,北平灵光寺这些不请自来的和尚们,竟让见惯了风浪的李景隆,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再着人快马去问,南京报恩寺栖霞寺那些高僧到了何处了?”

李景隆又继续闷哼一声,“总不能把咱们建的寺,都给那些北平的和尚了!”

“甘州寺庙之主,万万不可由北地的和尚来做!”

忽然,李景隆那草台班子一般的几位心腹之中,一文士模样的人,忧心忡忡的开口。

“我肃镇初成,卫所之民多是山陕移民!”

那文士沉声道,“这些人初来乍到如无根浮萍,本就心中忐忑惶恐,暂时还不融于我肃镇。大帅建寺本是为了招抚胡虏,以安边境!”

“而这些北地和尚,语习俗与山陕之地颇有相通之处,莫要没等到招抚了胡虏,先把咱们肃镇百姓的心给搅乱了?”

“再者,自辽金开始,北地和尚从来贪婪,收取香火无度。不能我肃镇百姓辛苦所得,都供奉了他们!卑职看来,我甘肃寺的主持,荆轲便宜了番僧,也不能给这些北地的和尚!”

李景隆微微颔首,“复山所,正是某心中所担心的!”

说着,他转头看向那名叫复山的文士,“明日本公上书朝廷,派遣你为甘州城防使,把咱甘州城当做中原城池那般管起来,行郡县之责!僧庙之事,亦在文事管辖范围之内。”

名叫复山的文士起身,俯首行礼道,“卑职必不辱命!”

说起来他也是名臣之后,乃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十二代孙,名范从文。

当初在京中担任御史,因为忤逆了老朱,本来要被处死。可老朱一看他是范仲淹的后人,写了五张先天下之忧而忧给他。道,看在你祖宗的面上,免了你五次诛身之罪,发配甘肃吧。

而李景隆到了甘肃正是用人之际,这样的人才自然是要收到幕僚之中的。

“大帅!”

肃镇幕府的账房总管罗海迎也有些忧心的开口,“秋收已开镰,刘高两位大人,整日的看着。卑职看来,他俩也是精通农事,略一算计就能知道我肃镇收成如何的!”

说着,他顿了顿,“卑职这账本,还是按您先头吩咐的做吗?”

肃镇收了多少粮食,是绝对不能一五一十的上报的。

倒不是他李景隆真藏了什么私心,而是历来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就是,地方上穷,中枢拨钱。地方上富了,中枢就要劫富济贫打秋风。

一旦肃镇的粮食能自给自足了,中枢就会一毛不拔。那也就算了,可若是将来肃镇欠收,中枢不但不会救济,还会怀疑肃镇是故意瞒报了。

“这俩贼厮鸟!”

甘州卫指挥佥事熊本堂在旁冷笑开口,“才来多久呀!就整日无所事事,不是在咱们田里转悠,就是在军中乱几把打听,曹他娘的,有时候真想让人把他们往山沟里一带,让狼叼去算球!”

李老歪也阴沉着脸开口,“大帅,那秋后的练兵还练吗?”

卫所的军制,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即便是李景隆这样的总兵官,亦不能随便组织兵马,完全脱产。可以说他从甘州六卫之中选拔出来近一万的兵马,其实是有些踩线了。以前身边没有朝廷的人,自然是他说了算。

可现在身边这么多耳目,还是要收敛着好!

这种事不追究的时候不叫事,可一旦追究了,那就是大事!

“好多双眼睛盯着,还练什么?”李景隆冷声道。

说着,他想了想,“可不练也不行,那就化整为零!以白马银狼二卫,骑兵演练之名。把咱们的儿郎按营头,以两月为期,轮番赶赴苦峪城那边,既能保护工坊,又能操演火器!”

苦峪城,就是后世的玉门一带。

甘州城太显眼,是以肃镇的所有大型工坊,招募来的工匠,还有大量的移民,乃至军镇之中的老弱,都安置在那边。且李景隆跟西域诸国之间,许多见不得光的交易,也在那边进行交割。

“稳妥起见!”

范从文沉思片刻,“卑职以为,即便是化整为零的练兵,也要先奏明中枢!”

“嗯嗯!”李景隆点头道,“说的是,面上的招呼还是要打的!”

“那就是也要告诉那没卵子的监军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