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 第14节(3 / 4)

虽然对白露有意见,但人命关天,医生和军人的素养让她无法袖手旁观。见白露拿出金针,便十分迅速的用剪刀剪开病患衣裳,进行全身清创消毒。

白露眼里划过一丝赞赏,全神贯注的下针,病患情况危急,白露速度很快,似乎是眨眼之间,她就连在十几针。

没有学过的人以为中医扎针很简单,似乎不需要什么力气。但其实不然,针是捻进穴位的,力道全部集中在两根手指上,要做到又快又准可不容易。

外科手术缝针用的是猪皮来练习,针灸用的可是小木条。后世也有用铅笔的,单是捻针这一关的练习,不知道就劝退了多少了。

清创的女医生不清楚这点,但是另一位男医生曾经了解过,见白露这一手,对比上那张过分年轻漂亮的脸庞。不知道怎么的,就想起当年家人送他去学中医,那大夫说他没天分,朽木不可雕的话来。

这么多年他一直不服气,尤其是后来他学了西医,有些成就,便更是觉得中医骗人,连他这样的优秀人才都说是朽木,真真是误人子弟。

可如今看着眼前的小姑娘下真神速,在不同的穴位是货捻或颤,有的穴位只扎一针,有的穴位不断刺针,这么一会儿时间,竟然已经扎了上百次,至于效果,看病患逐渐止住的流血就知道不错。

男医生第一次怀疑,也许,中医并不是骗人的,而是他真的没有学习中医的天分。

就在这时,战士们终于把出口拓宽到能容两个人出入,等在外面的医生连忙把担架递进来。

“把人抬上去,动作轻点,他肋骨折了,我跟你们进手术室。”

白露留下一半针在病患身上,两位医生此刻已经被这手止血针镇住了,没有反对。

战士们在忙的时候,医生们也没有闲着,在实验基地布置出一间手术室,已经完成了器械安装,消毒等等前期工作。国内现在还没有无菌手术室,白露看见的军医车是野战队的随队车,上面有整套的手术设备,能为抢救提供最佳救援时间。

几个年长的护士们给病患做全身消毒,白露和其他医生也在消毒换衣服,主刀的周医生看了病患满身金针,皱了皱眉头,但碍于病患确实止住了血,且创口较大,他也不敢去赌拔了这些针会不会继续出血。只皱着眉头问助手:“患者血型和确定了吗?”

“患者是基地的研究员,血型有记录,是b型血,血袋已经准备好了。”

一切准备好,病患输上了血,白露开始移针,是的,不是拔针,而是移针。这就是这套止血针最神奇的地方,创造这套止血针的师门用无数次的经验总结出来多套针法,后面有二十几篇都是为了受伤面积宽广导致某些穴位无法施针的病患准备的。

不能在最合适的部位施针定然有影响,但这套针法能把影响降到最小。白露把针移到病患没有受伤、不影响医生下刀的头上和腿上。期间,医生一直盯着出血处,见溢出血丝后,心揪起来,还好,只是血丝。否则,哪怕有输血,如果病患持续出血,手术也很容易失败。

至此,这位医生对白露是真的信服。时间不等人,他立刻手术。血管修复缝合在这个时候很少应用,别说全国,就是全世界,在这个时候敢做这个手术的人也不多。白露眼前的周副院长就是其中一个,他早年留学德国,老师是目前业界鼎鼎有名的医学教授。

他在国外就声名远扬,学校及那边的医院多次挽留他,但他坚定的回到国内直奔前线。有一句话不管中医西医都适合,那就是熟能生巧。白露当初为了练针法去救援队,周教授在学校出类拔萃但欠缺经验,在战地医院,他每天接手无数病患,而且都是重伤患。

血管缝合术正是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比起被弹片直接炸出来的伤口,这位病患情况不算特别严重,尤其是在缝合期间,因为白露的针灸,创口处的出血量一直可控。周教授甚至第一次在这种精密手术上感受到了轻松二字。

术中出血,一直是各位医生的拦路虎,如果这位沈大夫能留在医院跟他搭配上手术台,那以后都能轻松一半。

周医生此刻的心情,忽然就和白露穿越后认识的很多大医院医生同步了。

白露不知道周医生所想,动脉手术结束后,她也并未放松,此刻,整个人满头大汗,最开始进去的女医生也在手术台旁边,见状,连忙把肩膀靠过去,示意白露可以把汉擦在她身上。白露也没矫情,就着对方的衣服把脑袋上的汗水擦干,继续施针。

这位伤患不止动脉出血,开胸之后发现胸腔积血也不少,肋骨断了三根,其中一根扎破了血管。好在没有继续出血,周医生又看了白露一眼,因为幼时的经历对中医的偏见,此刻一点不剩,心里只剩下惺惺相惜。

这场手术持续了四个多小时,终于把病患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跟木家堡的病人不同,这位病患后续有军医院的护理,白露只负责抢救,没有提继续施针的事情。

一场手术下来,大家饿得前胸贴后背,周医生是这次的带队领导,先问了其他病患的消息,得知被困的人已经全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