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64章(1 / 2)

“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一来一往就是几个月,这岂不是说有些小国一年到头都在朝贡?”

“还不是因为回礼丰厚,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得到丰厚回报,是我我也愿意去明朝朝贡。”

“几年一次朝贡可能不显得什么,可是一年几次,那些小国是把明朝当冤大头了吗?”

明朝:“……”

他们很想否认,但却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

【一年几次的朝贡,让明朝对朝贡的管理很混乱,以至于有人冒充小国使臣,用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骗取明朝的丰厚回礼。

从经济方面看,明朝明显是吃亏的一方。】6

“居然有人敢冒充小国使臣?!”

“不仅如此,还成功了,并且冒充的数量,好像还不少。”

“明朝朝廷都不审核身份吗?”

“谁能想到有人那么大胆啊。”

“要真是这样,那明朝确实挺吃亏的。”

“就算是为了显示宗主国气度,也没必要这样吧。”

明朝:“……”

比起经济损失,他们更在乎丢的面子!

【明朝朝贡上的经济损失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庞大数字,以至于后人印象里,容易把朝贡损失和大明经济挂钩。

在后世看来,明朝明明经济不好,其朝贡损失难免给人一种“打肿脸充胖子”“花钱买面子”的不好印象。

不过明朝朝贡不能只从经济上看,朝贡政策,更多反应的是政。治。】

“所以明朝朝贡还是亏了。”有人提炼信息总结。

“难道明朝朝贡回礼,比下西洋挣到的钱都赔进去了?”

“才没有!朝贡损失没有那么大!”

虽然小国们来的确实频繁,还有弄虚作假,可是这些小打小闹,还损伤不了明朝的经济。

【因为明朝朝贡,很多人都以为郑和下西洋赚到的钱都赔了进去。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下西洋不赚钱的原因,觉得赚的没有花的快。】

“有没有可能,郑和不下西洋,明朝朝贡亏钱更多?”

“可郑和要是不下西洋宣扬国威,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国前来朝贡吧。”

“好有道理。”

“所以郑和下西洋,到底赚不赚钱呢!”

“赚钱啊,就是都花了。”

“那跟没赚有什么两样?”

“有赚有花,和没钱硬花可不一样。”

【然后是郑和下西洋赚钱的观点。

此观点具有主观意识:朱棣又不是傻子,下西洋要是不赚钱,他能让郑和去六次。

说明一下,朱棣这个永乐大帝、明成祖在帝王里很有含金量。】

“也就是说那个朱棣并不是傻子,反而雄才大略。”

“这样一来,自然可以印证下西洋的赚钱。”

就像那句话说的:朱棣不是傻子。

其次就是朱棣这个帝王的含金量,已经经过后世认证。

“你才是傻子呢,朕怎么可能是傻子!”

当事帝王·朱棣别提多生气。

明初,朱元璋看着朱棣,“你小子确实通过下西洋赚到钱了。”

所以才会去那么多次。

一旁朱标面色如常,脑海中却不停响起那句“含金量”。

他做帝王,能比朱棣这个弟弟更出色吗?

这样想朱标并不是怀疑自我,只是朱棣这个弟弟的皇帝生涯,已经给出很好答案。

朱棣越是出色,他心里就越是可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下西洋集中在朱棣时期,到后面明朝帝王们不再下西洋?

关于这件事,是因为明朝臣子们强烈反对,说是下西洋劳民伤财。】

“咦,下西洋不是挣到钱了吗,按理来说应该回本了啊。”

“……有时候劳民伤财和挣钱并不冲突。”

【关于明朝臣子们为什么反对下西洋,也有很多说法。

有说是明朝臣子们想自己走。私、出海贸易自己赚钱的,帝王不下场,他们能赚更多。

后世证实,他们确实这么干了,这种说法不算冤枉他们。】7

明朝臣子们:“陛下,臣等冤枉……”

说话时他们实在无法理直气壮,因为后世有切实资。料证明。

“他们不想让朕挣钱,而是想自己挣钱!”

明朝帝王们第。一次正视海上丝绸之路问题,尤其是那些被忽悠瘸的明朝帝王。

【还有说法是,朱棣下西洋的船队取之于民,但下西洋挣到的钱,全都进了朱棣的口袋。

所以明朝臣子们说的劳民伤财,并不算错。】

“下西洋的钱全都进了帝王私库?!”

“帝王把钱全都拿走了?!”

“这可真是劳民伤财啊,光让百姓们付出,而得不到回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