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朝帝业 第216节(2 / 4)

担任并州刺史为高王镇守这一大本营。

与可朱浑元并肩站立的那名大将同样不凡,乃是原灵州刺史曹泥之婿刘丰,同样是东出归义之人并深得高王信任。

听到可朱浑元这番感慨,刘丰也忍不住叹息道:“高王雄才大略,志力足以吞天,但使麾下群众能够恭从其命,何愁西贼不破?至今雄业仍然三分,这也是我们这些麾下受恩者的耻辱啊!”

刘丰旧在灵州时,先是抵抗六镇乱兵,然后又屡屡打退西朝宇文泰所派遣进攻的人马,最终选择放弃灵州而投靠东朝,心中对高王所怀有的忠义确是赤诚无比。

此时听到可朱浑元讲起国中这些蝇营狗苟的人事,他都不免大生痛心疾首之感,只觉得天下人都在刁难高王,不肯竭诚尽心于王事。

可朱浑元听到刘丰这番话,不由得便摇头笑道:“丰生至今仍然壮志未已,且兼不党不阿、忠诚爽直,着实让人钦佩,我亦暗惭如今心怀已经不如你坦荡率真。”

“道元兄是出言戏我呢,我哪里是不党,只是此间群众皆不愿党我,我也不得不孤直自处。若非主上和道元兄你的悉心关照,此乡恐怕没有我立足之地。”

刘丰闻言后便长叹一声说道,对自身的处境也并不盲目乐观。

如今东朝人事虽然俱总于霸府,但其实内里也是错综复杂。

诸方势力当中,最为雄大的自然是高王一干亲戚元从,其他人无论再怎么努力,也都难以超越这些人。其次便是同高王一起反抗尔朱氏的河北世族与豪强们,这些人虽然军势上不如勋贵元从们势大,但也围绕在高澄身边于邺都组成一个政治中心。

除此之外,在晋阳霸府中还有另一个群体,那就是高王曾经反对的尔朱氏势力。尔朱荣曾是高王旧主,也曾经是六镇共主,尽管身死之后势力也被剿灭,但所残留的人事影响力仍然渗透东朝方方面面。

可朱浑元与刘丰这种,并不属于晋阳勋贵的范畴,他们是高王势大之后才选择依附,强要划作一类的话,应该是属于归义派。相对于刘丰,可朱浑元还有出身六镇的一个优势,故而在归义之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六州鲜卑之中。

刘丰本身是抵抗六镇兵变者,与同属归义的破六韩常甚至还曾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过,且六州鲜卑各自抱团、极为排外,哪怕如今已经共事一主,对刘丰这个出身与他们截然不同、曾经还是敌人的同僚也难生亲近感。

作为一个边镇武将,刘丰也完全融入不了河北世族与邺都贵族群体当中,所以唯有凭着武勇本色奋力作战,通过战功来赢得高王的赏识并获得庇护。

刘丰在西朝时便屡屡击退西朝众将围攻,才能韬略自是名不虚传,归义之后几场大战参与下来,很快便成为东朝为数不多既无六镇背景、又非尔朱氏霸府出身且非邺下权贵的大将。

邙山之战后,刘丰便曾被高王委派继续进击西军,虽因王思政所阻而未能继续扩大战果,但也足见在高王心目中对其人之重视。故而这一次再作西征,刘丰也是高王亲自点名必须追从的将领之一。

第0383章 誓约共守

宇文护跟李泰畅聊颇多发兵晋阳的偷家大计,直到夜色极深才尽兴而去。

当李泰将宇文护送出营地,再折转回来时,便发现之前被斥退的部将们都站在帐外一侧眼巴巴的望着他,于是便抬手示意众将随他一起入营。

“使君,难道儿郎们真要向那水潭公效力?可是我等唯愿效命于使君啊……”

一待重返大帐之中,李允信便率先开口发问,其他将领们也都神态紧张的望着李泰。

李泰并未立刻回答这一问题,而是望向之前受他厉斥的那名小将,抬手拍拍小将肩膀并问道:“前遭踢打还疼不疼?”

小将闻言后连连摇头,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道:“只要能够继续追从郎主,再重的惩罚仆也甘愿领受!父母弃我,佛陀不佑,若非郎主仗义搭救,仆或已经不活……”

这小将便是李泰之前从光明寺中救出的阎信的孙子阎正,因其亲长俱已不在人间,恐其幼弱不能自立,李泰索性便将之带在了身边。

阎正口中这么说着,声音已经略显颤抖,可见是对不受李泰督领这件事发自心底的抵触。其他诸将虽然不像这少年一样忧恐,但也都神情严肃、怅然不乐。

李泰抬手示意众人且先入座,然后才又开口叹息道:“你等久处边野,想是不知国中人事纠纷。内外群众虽然总于大义、共事王业,但各自心怀也都曲直有别,并非全无间隙隔阂。

此番归国参加大阅,群众目我也有冷暖之差。往年行事浅有薄誉,营士们贺我归来。但也不乏占据高位的老朽匹夫,因其碌碌无为而恨我少壮锐进、后来居上。

若是只此一身,人情善恶我亦不惧。但你等义勇追从于我,若是受困此中,恐怕会折伤士气。前者陇上相约共事,言犹在耳,我又怎忍舍弃群众?”

他也并不只是一味在部下们面前塑造自己强大的一面,也不隐瞒自己在国中有着身具高位的政敌,拿赵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