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地方官同地方豪族勾结起来,将高价值的物资化作廉价库余进行售卖。
第二个就是卖地,虽然时下不比后世那样寸土寸金,但一些关键地段的土地资源永远都是稀缺和不可再生的。将一些拥有极高附加价值的土地向民间售卖,也是短期内缓解财政压力的一个方法。
这些土地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山泽、大道通衢水陆要津等等,将其开发权和使用权向民间招标售卖。
开采到的铜锡等金属物料由官府直接进行收购,一些交通枢纽的经营权中还包含着承担官府所发派的运输任务的责任,只要能够形成有效监管,也能维持一个公私两便的良性状态。
当然,这后一条思路李泰也是思考许久了。去年他囤积粮食的时候就在打算同地方大族合作,构建一个覆盖整个关西的物流网络,但当真正施行起来才觉得困难重重。
首先是各地风土人情都不相同,具体到每一个豪强身上,其秉性品德也都差异极大,有的还算好说话,有的则又贪婪又霸道,拒绝同人分享乡土资源。
如果每到一个地方都因地制宜的洽谈与妥协,那效率必然低下至极,估计李泰这个的卢都发威夺权了,可能这件事都还没有做完。
所以还是跟官府合作好,起码官府是有着统一的规矩和约束,而他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也能提供一定的辅助。
就拿眼下来说,将这件事推动成为一个霸府重点关注的政令进行实施,自然就不担心地方官们滥用职权、肆意加码。
这种合作倒也不必维持太长的时间,只需要有个两三年的时间铺设和运转,接下来即便脱离官府也能继续维持起来,不必担心李泰不在其位后会人走政息。
众属员们听到李泰提出的这个思路,也都不由得眸光一亮,纷纷加入到了讨论中。
这种官府向民间让利、彼此各取所需的政策倒也并不新奇,像是北魏前期所施行的宗主督护制和之后的三长制,都是放弃基层的行政权力从而换取地方豪强富室们对统治的支持。
同样的,官府就算不出租发卖这些土地资源,其实地方豪强们也多封锢山泽从而大收其利。若能将这些法令之外的情况设立制度进行管理,并不废禁这种行为,而是官府也参与进来分享其利,这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其实远远小于单纯的压榨小民耕户。
李泰作为主官,也只是提出一个思路方向,自然不会否则具体的细节规划与核实,最终会形成一个怎样的计划,仍待这些下属们探讨磨合。
他见众人集中于此议论纷纷,便又站起身来,示意他们继续就此探讨,自己并不干涉太多。
虽然这是给他自己开的一个继续加强掌控关西乡土资源的方便法门,但他也并不打算将价码压的多低,毕竟是覆及整个关西的政策计划,如果执行起来不能达成一个服众结果,明显也是说不过去。
趁着下属们忙于讨论之际,李泰吩咐属员去台府公厨订上一份丰盛晚餐来犒飨下属群众,但他自己却是无暇留此用餐。
因为除了台府尚书之外,他还新任后军大都督,本着两碗水端平的原则,直堂这里见过一众政务属官后,接下来还得去城外兵城见一见那些中军部将们。
台府这里下属们一通诉苦,听得他头疼,希望城外兵城那里众将士们能给他一个愉快的体验,好好享受一把大权在握的快乐。
第0442章 军府诸将
后军大都督府位于华州城北一座兵城中,距离倒是不算远,快马一刻多钟便可抵达。
眼下正值正午时分,兵城城门前还算热闹,除了驻守警戒的甲卒卫兵之外,也不乏民众出出入入。这些民众多数都是军人家眷,平日里便居住在兵城当中。
北魏施行的是兵民分离的政策,居住在城中的城民就是士兵与其家眷们,包括如今的府兵也同样如此。
兵城便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当需要集结训练与具体的作战任务的时候,他们便会在城外军营中聚结起来奔赴战场,而在平时则就住在城中。
至于他们的家眷,则就进行耕牧生产来维持日常生计,但并不需要承担一般均田户的租调与劳役负担。家庭财富的主要获取途径,便是士卒作战所获得的赏赐与战利品。
因为兵城本身并没有戒备森严,李泰一行人的到来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仅只在入城的时候守城的士兵见他们一行人鲜衣怒马、刀杖醒目,故而将他们阻拦下来盘问来历。
早在台府中时,李泰便领取到了他的兵符官印等信物,于是便着一名随员入前出示。
不过由于诸军大都督府都是新设不久,内部人事运作尚需磨合,那名把守城门的兵长也不能确定李泰符印的真伪,但在听到其官号时却也不敢怠慢,忙不迭告罪一声后便亲自入城请示。
李泰本意是想好好耍上一把大权在握的威风,但却居然被阻拦在兵城门外不得进入,也实在是没有想到的事情。
不过他倒也懒得跟这些守城士卒们计较,毕竟他们也算是恪尽职守,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