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八十年代胡同里 第161节(2 / 3)

这是明摆着有事啊,刘银凤:“怎么?跟会芳吵架啦?”

她虽然这么问,但心里也觉得不大可能。

罗雁摇摇头,大概组织好语言,先说:“我感觉红玉妈妈心情不好。”

她叫嫂子的人太多,指名道姓又觉得不礼貌,索性用一个妈妈最能听懂的称呼。

刘银凤悄声道:“红玉早上哭着闹着要妈妈,又说最喜欢妈妈,你李婶抱不住,黑着脸走的。”

大概是觉得自己对孙女掏心掏肺,结果人家还是最亲妈妈,十分的不舒服。

罗雁一下能理解,却也觉得:“本来小朋友都是跟妈妈最好。”

哪怕她爸这么疼孩子,她遇事也是先跟妈妈商量两句。

刘银凤:“谁说不是,再说,新茅坑总是香的,妈妈好久不见,亲就亲呗。”

她妈有些方言里的话,翻译成普通话讲起来都带些别扭,但意思罗雁是能理解的:“一来就看婆婆脸色,是我我也不高兴。”

可在别人的地盘上,这份憋屈又不能写在面上,只得压在心头。

脸色还是其次的,刘银凤看眼开着通风的家门,悄摸摸道:“上两个月有人来问建军要不要再找。”

李建军是离婚后才回城的,虽然现在和郑三妹以夫妻相称,大家也都默认他们还是一对,但从法律意义上已经算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

罗雁都猜得到李婶是什么想法,说:“婶子肯定觉得找个有京市户口的就没那么多事了,建军哥哪能同意,我看得出来,他跟嫂子感情好。”

女儿一脸的愤愤,刘银凤却有别样的看法。

她道:“建军顶替他妈的工作,你李婶的退休待遇就没了。他现在还没转正,工资也就凑合养自己,等于全家都花销都靠你李叔。他们家孩子多少个?别人心里怎么想?”

话是如此,罗雁:“那也……”

她想说些什么夫妻俩可以共同面对的话,却发现实在苍白,肩膀微垂:“ 也是,还是得看看现实。”

现实就是困难重重,烦恼无数,哪怕这对小夫妻对彼此有很深的感情,要抵抗这些暂时跨不去的难关的时候也会想:如果不在一起,是不是一切都解决了。

刘银凤了解女儿,听她的话音不太像只是单纯评价这件事的样子,说:“我看你有心事。”

罗雁想想说:“我得先捋捋再告诉您。”

她自己都弄不明白,说出来也让父母跟着瞎琢磨。

大姑娘,有心事了。

刘银凤虽然想问,还是尊重女儿的意愿,说:“好,反正不管你干什么,妈都支持你。”

罗雁现在都不太支持自己,磨磨蹭蹭地回房间,把桌面上一张写着福建号码的纸捏成团丢来丢去,最后还是展平压在书桌的玻璃下。

其实她记忆力好,这串数字看两遍就能记得,但还是又念一遍,看着窗户眨眨眼拍拍脸:“不管了不管了,先做作业。”

暑期作业不少,最难的一份就是公交追踪报告。罗雁已经选好要调研从家到学校的17路车,猛地一拍手:“我还没办月票。”

她想到就要马上去公交公司办,蹭蹭蹭地跑出门,只在空气里留下一句“我一会就回来”。

这孩子,有时候也是毛毛躁躁的,从这点上看跟哥哥还挺像。

刘银凤无奈摇头,但也没放在心上,只是过会还不见女儿的踪影,喃喃:“不是说一会就回来嘛。”

罗雁本来是这么计划的,但她在路上遇见了周玉瑶,这会停在路边跟人聊天。

周玉瑶道:“巧了,我刚从你哥店里出来。”

嗯?罗雁看她没骑车,想当然:“车坏了吗?”

周玉瑶:“没有,这不家里今天包饺子,我给他送一点过去。”

弟弟出远门,把店里的事情都托给发小,于情于理她也该去说句谢谢,有来有往才是正道。

罗雁于人情上虽然不是很擅长,但基本的逻辑还是能明白的,于是替哥哥客气道:“要是他出门,周维方肯定也会帮忙,不是什么大事。”

话是这么说,周玉瑶:“我看他店里也够忙的,三方还给人添麻烦。”

罗雁半嗔道:“我看我哥不觉得麻烦,我有时候觉得他俩才是亲兄弟。”

周玉瑶:“他要有这么个兄弟,那就烧高香了。”

她说这句话自然是映射两个亲哥哥的意思,但大概也知道别人不好接茬,笑说:“别说,我小时候老觉得要是能拿他换你多好。”

罗雁啧啧道:“那我妈一天光打孩子,别的事都不用干了。”

她都不敢想谁家同时养这么一对狐朋狗友得过什么“好日子”。

周玉瑶笑得更大声,第一次发现人家居然还挺会说笑的,眼神不经意地扫过手表:“呀,都这个点了。我还有点事,回头见。”

罗雁跟她挥挥手,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走,鼻子很灵地闻到从某个方向飘来很熟悉的香味,顺着过去在卖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