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四十二章 捷报(1 / 2)

加入书签

率军离开寿春的杨广有些亢奋,就如同一只冲破牢笼的小鸟,时刻渴望着自由的飞翔。

大军行进的速度并不快,但杨广并不无聊,他每日都在和一众将领和智囊探讨着战局。

团结力量大,但人多同样代表着嘴杂,尤其是在众人心思各异的时候,想要从驳杂的计划中挑选出一个最为合适的计策,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这就要考验一个统帅的决策能力了,有时候名将和庸才之间所间隔的无非就是这么一条浅浅的沟壑,迈过去,那就是闻名天下,甚至是名垂青史的名将,迈不过去,不管你之前做的再多,顶点就是赵括。

唯一幸运的是,大的策略已经定下了,沿着整条大江,八路进军,但究竟哪一路作为主力却争执不休。

以高颎、贺若弼为首的一派以为应当由其他七路佯攻,从广陵出一支精兵渡江,然后直插建康!

说实话,这个策略不能算错,贺若弼在吴州经营多年,积累了战船无数, 麾下的兵马也绝对称得上兵强马壮,但杨广却不愿意。

不谈给秦风捅的那一刀,就说支持这军略的都是太子一系,就算杨广随了他们的意,他们也断然不会背叛太子支持他杨广,那为什么要支持?

以伍建章为首的一派则坚定地站在了高颎等人的对立面,他们以为,应该由晋王殿下亲自驾临广陵,然后收拢战船,厉兵秣马,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韩擒虎军为主力,从荆襄一线直插建康!

这一派的理由同样很充足,南陈没有多少骑兵,步卒也就一般,但水军却颇为强悍。大江乃是天险,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曹孟德赤壁之战的覆辙。既然如此,陆路进可攻,退可守,绝对是上佳的选择。

两派谁也没办法说服谁,至于杨素则表现的很暧昧,这个不错,那个也行的敷衍着,明显是准备当墙头草。

如果子玉兄在的话,他会怎么抉择呢?

“捷报!”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喧哗。

杨广双眸中精光一闪,喝道:“来人,去看看!”

贴身侍卫吴胜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就出帐查看情况。

高颎皱眉道:“殿下,我大军未至,何来的大捷?”

要知道大捷可不是能够乱报的,而且这里面还有不少的学问,如果没有上千斩获的话,你敢说这是大捷,引起别人笑话还是小事,此后定然会在皇帝和军中大佬的心中留下不稳重,轻浮,好大喜功等等不好的标签,以后再想得到重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可问题是,大军已经出发,甚至八路攻陈的消息也放了出去,难不成陈国还敢派上千的大军渡江?

大隋和南陈交战多年,对手有几斤几两大家都清楚,南陈一直处于守势,那还是在萧摩诃和他麾下十万大军还在的时候,如今的南陈凭什么渡江?

陈叔宝是不聪明,但也没傻到这种地步吧?

杨广摇了摇头,他已经准备好拿这个胡乱报捷的家伙开刀了,反正吴州是贺若弼的地盘,不管收拾了谁他都不会心痛。

很快,大帐之外就响起了脚步声,而且不光是一个人的。

吴胜挑开帐帘,躬身道:“殿下,报捷士卒到了。”

虚报战功还是确有其事都与他吴胜无关,帐内一群大佬,根本就轮不到他说话,他也不会蠢到在这个场合找什么存在感。

刘哲明作为监军,或者说杨坚的耳目,此时站出来轻笑道:“恭喜殿下,大军未至,敌军就已丧胆也!”

恶心人?

杨广可不会天真的以为刘哲明是在恭维自己,所以他根本没搭理刘哲明,而是淡淡道:“让他进来。”

当杜伏威别人带着进入大帐以后,那股凝重无比的气氛让他不禁垂下了头,一双双饱含着各种各样情绪的眸子更是让他连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口。

他不敢抬头,甚至忘记了自己前来的目的,傻愣愣地就站在了原地。

刘哲明看到杜伏威这等没见过世面的模样,先是鄙夷的扯扯嘴角,然后喝道:“晋王殿下在此,还不行礼!”

“噗通!”

杜伏威二话不说,直挺挺就跪了下去,仿佛一截从中断裂的木桩一般。

老实说,杜伏威确实不知道该用什么礼节,他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就是秦风和孙伟彦,至于什么晋王,乃至皇帝,那都是存在与人们口中的生物,他从来没奢望自己能够有见到这种大人物的一天。

杜伏威跪的很重,如若不是帐内铺着厚厚的地毯,只怕他这双腿不废,也得在床上躺个十天半月。

看着杜伏威年轻到不像话的脸庞,杨广皱了皱眉。

吴胜干咳一声以后轻声提醒道:“无需紧张,把你来的目的说清楚就行。”

杨广赞赏地看了吴胜一眼,心中暗叹着这小子越来越有眼色了。

作为大军的统帅,不管他喜不喜欢,杨广都必须保持威严,但除此之外,一个合格的统帅不能仅以威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