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九章 又身陷囹圄(1 / 2)

加入书签

想来是许哑巴方才出去之后,将百姓引到了这边来。

着急拿到粮食的百姓最容易煽动,原本那声音还是稀稀疏疏的,过不了一会儿便密集起来,都聚在东边方向的墙后头,止不住地议论,又有人高声喊着更多的人过来。

两个执金吾,一个堵在南,一个堵在北。牛一刀便往有人声的东面墙去,高声呼喊:

“哎!这儿呢!这里头有粮食!你们想要多少要多少!”

人声鼎沸,牛一刀的声音被淹没在吵吵嚷嚷的声音之中。

“这儿哪儿有进去的地方?这不就是一堵墙么?”

“哎呀,我就说嘛,这儿是个死胡同,你们偏不信,非要过来。”

“但那是马大爷说的,那还有假?他方才可是扛着一袋米回去了的,是从这个方向回去的啊!”

“可是这儿就是一个死胡同,什么都没有啊!更何况啊,我今天早上可看得真真的,从清西村来的人是敲了县衙门口的鼓,从县衙上头放下了三大袋粮食给他的。要我说啊,粮食就是在县衙里头。”

“清西村的都给了,咱们南理城的不给吗?”

“那不能,秦大人不是这样的人。只是我记得往年有灾,秦大人和穆先生都是第一时间到咱们各家各户来的,今年却不见,莫不是县衙里头出了什么事情?”

“对啊,去年也是大雨,穆先生都冒着雨给我们家送米呢,今年怎的不见?”

“嗨呀,也别说这些了,还是赶紧找秦大人要粮食要紧,我家里头还有妻儿老小,可饿不得呢!”

“对啊对啊。”

一阵热热闹闹的人声,又有在东面墙上热热闹闹地敲打一阵,好似打不出一个什么名堂,百姓们有些悻悻地,啐了那个将他们引过来的人,又被上头落下的一句高声呼喊吸引了耳朵。

“要领米粮的,到县衙门口排队去!每人五斤,各人回家自备米袋或米筐,按各户名册签名领取。县衙内有瘟疫苗头,闲杂人等不可入内,不可逗留,排在高墙下,听从执金吾号令!”

言照清同才哥儿对视一眼,颇为欣慰。这是此行年纪最小的执金吾时至,年方十六,言照清带他出来是要磨砺他,如今听他气定神闲指挥众百姓撤离此地,有条不紊,觉得他果然是个能成大事的好苗子。

牛一刀在东面墙下气急败坏地喊叫,那声音偏偏传不出去,那百姓们偏偏又逐渐走远了。

这儿是县衙后门东侧的死胡同尽头,从外边看就是一个死胡同的样子,没什么特别的。

东面墙上的敲击声一直在想,有人着急击打这墙砖,听声音还是同一个地方。牛一刀先是一怔,浑浊的眼珠子一转,立即放出光来,往那块墙砖前头去,摸索了一阵,也用手中的刀柄敲打那一处来。

外头的是个哑子,他出不了声,但牛一刀觉得大概是出了什么破绽,叫用机关开启的墙砖动不得了。

牛一刀往那处奔的时候,言照清和才哥儿也立即动身,一个往牛一刀那个去,反手就是一刀在牛一刀打开的空门上,砍得牛一刀惨叫一声,软倒在地,咽气之前的眼睛大睁,十分不甘心。

另一个往阿弥那儿去,秉承着“趁她病要她命”的气势,一连大刀阔斧地砍,砍得原本就已经开始萎靡的阿弥招架不住,刀被震得脱了手,被言照清伸手一捉她手臂,用力一拧,拧在她骨断出,叫她连声痛叫都叫不出来,脸色倏地雪白,腿软着瘫下来,被言照清就这么提着。

真是一只蠢到家的小狐狸,该走的时候不走,偏要为了什劳子没用的同党情谊,叫自己再陷囹圄。

言照清改拎她另一手,垂眼看她,十分不齿。

才哥儿瞧了瞧满地的尸体,捞了被阿弥拿走的横刀,仔细地给每具尸体补刀,将尸体拖到一角堆放,免得流出的血污染了堆放的米粮。处理完了,又检查了粮库中所有能藏人的边角,敲打了四面墙可疑地方,才绕回来同言照清说:

“约莫是机括卡住了,往外的出口打不开,来时的路又是个单向的。”

言照清将阿弥扔在一旁的米袋上,拍一拍手上的尘土,“嗯”了一声,“等着瞧瞧其他人会不会发现我们。”

又或者是,现在还在外头固执敲着墙的人将这个失灵了的机关敲开,他们二人也可以提着这只小狐狸杀出去。

“你方才说,她师父是谁?”

粮库修得高,三面墙上头有气窗,倒也不用担心被闷死在里头。言照清想到方才才哥儿提到的那个怪异的名字,问了一嘴。

才哥儿捏着阿弥的一只手,把了一阵脉,“啧啧”两声摇着头,听着言照清这般问,恍惚了一下,才答道:“人老君。大人不混江湖,所以不知道,约莫三十年前吧,李朝东南一带有个刀客,是个哑巴刀客,刀极快,也沉,行走江湖多年来没遇上过能打败他的人,在西南甚至李朝的江湖排行榜上都能排到前三的。”

才哥儿到京城做执金吾前,也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流浪刀客,后来娶了美娇娘,刀口舔血的日子不过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