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南部的车间,在深夜的寂静中,依然倔强地亮着灯光。
灯光下,努尔·艾哈迈德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
他是一位来自俾路支省的青年技工,也是“星火计划”的首批本土操作员之一。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洞察芯片内部的每一个细微结构。
深夜,其他人都已经进入了梦乡,只有努尔和他的团队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他们正在调试一条新封装线,这条生产线对于整个车间来说,至关重要。
但是,今天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
“努尔,你看这个参数,好像有点不对劲。”团队里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指着屏幕上的数据,皱着眉头说道。
努尔凑过去仔细一看,果然,数据显示“努尔1型环境适配包”在雨季高湿环境下出现了参数漂移。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整个封装线的良品率大幅下降。
“我们联系一下杭州总部,看看有没有远程支持。”另一个人提议道。
努尔摇了摇头,他的眼神中充记了坚定:“时间不等人,我们自已解决!”
他深知,等待远程支持可能会耽误很多时间,而且他们遇到的问题,只有他们自已最了解。
他决定凭借自已的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干就干,努尔立刻翻出了白天分享的开源框架文档。
这份文档是华芯科技的技术骨干白天提供的,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芯片封装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努尔像一块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文档中的知识。
他认真研究着文档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各种想法在他的脑海中碰撞、融合。
突然,他眼前一亮。
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将本地的气象数据与芯片的封装过程结合起来,重新建模,或许可以解决参数漂移的问题。
说干就干,努尔立刻开始行动。
他调取了俾路支省的气象数据,仔细分析了雨季高湿环境对芯片封装的影响。
然后,他开始在电脑上编写新的脚本,对芯片的封装过程进行优化。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努尔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仿佛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为了验证新脚本的效果,努尔甚至在无尘室的角落里搭建了一个微型测试舱。
他将芯片放入测试舱中,模拟雨季高湿环境,然后运行新脚本,观察芯片的性能表现。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调整,终于,在凌晨三点,新版本的脚本成功运行了!
数据显示,芯片的良率稳定在98以上!
努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他们成功了!
他们用自已的智慧和努力,克服了技术难题,保证了封装线的正常运行。
他迫不及待地将成果上传到全球协作平台,并在附中写道:“这次,是中国老师教的方法,我们自已的答案。”
远在杭州的华芯科技总部,白天收到了努尔上传的更新包。
他立即组织团队进行评审,经过仔细的分析和验证,他们确认努尔的优化方案完全可行,甚至可以适用于东南亚、非洲等多个高温高湿地区的产线。
白天兴奋地找到楚墨,提出了自已的建议:“楚总,我认为应该将努尔的优化方案纳入‘火炬导师计划’的标准课程,让更多的工程师学习和借鉴。通时,我建议设立一个‘南方技术贡献榜’,每季度公示由发展中国家工程师主导的十大改进案例,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工程师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
楚墨听后,赞许地点了点头:“你的想法很好,就按你说的办。”
白天激动地说道:“这不是我们的胜利,是星火真正落地的声音!”
与此通时,在德国柏林,一位名叫小野真美的独立科学伦理研究者正在整理“南方技术叙事”的访谈资料。
她一直关注着华芯科技的“星火计划”,并对该计划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当她看到努尔的日志记录后,深受触动。
她连夜撰写了一篇题为《当边缘成为中心》的评论文章,发表在自已的博客上。
在文章中,小野真美指出,“华芯模式”的真正突破不在于技术输出,而在于